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20年来,这部法律推动交通安全治理迈向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让交通文明意识深入人心,也让道路更加安全畅通、广大群众的出行更加便利和安心。
据公安部统计,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从0.75亿人增长到5.23亿人,机动车保有量从1.07亿辆增长到4.35亿辆。公路通车里程从187万公里增长到544万公里,重特大交通事故由2004年的55起下降至2023年的1起。
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全民遵章守法意识的增强以及文明交通良好风尚的形成。自道交法施行以来,公安交管部门通过普法、执法、司法不断加强法治供给、完善执法体系、提升执法质效,推动法律指引、教育作用发挥明显。以酒驾为例,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酒驾事故发生1.6万余起,2019年全国酒驾事故为4145起,减少了近一半。
随着网约车的兴起和发展,网约车驾驶员和乘客双合规率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网约车双合规率由最初的5%增加到了99.7%,保障了乘客出行的安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累计向交通运输新业态主体推送信息超过35亿条次,优化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可以说,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的需求持续增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更多挑战。
但同时,这也催生了不少创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在智能交通领域中,郑州高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机动车不按规定使用远光灯AI实时检测与抓拍系统就曾多次受到关注和表彰。该系统可有效治理机动车滥用远光灯,不受环境光影响,抓拍精准,对新出的车型灯型自主学习,实现所有灯型、车型的全覆盖识别。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准确性,也进一步降低了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科技手段的支持,我们的道路变得更加平安畅通。 当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法律的护航。道交法自2004年实施以来不断完善,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的交通治理将会越来越智能化、精细化。 当科技与法律相结合时,将会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道路一定会更安全,人们的出行也会更加便利与舒适。